2007年8月1日

守成不易,勿故步自封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一向總是很慶幸自己能夠接受較正統而且較完整的中國國文教育,
不但學的是繁體字,學生時代也被塞過文化基本教材和古文觀止,
背了一些其實自己都很懷疑什麼時候會用上的東西,
其中也包括「古人們」的字號世稱卒諡等等的,
雖然現在其中有絕大多數已經消失在記憶的一隅,
而在祖國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回想起來感觸就特別的深。

先說繁體字。
對於學習繁體字的我來說,接觸簡體字的陣痛期大概不到一週,
閱讀上就沒有什麼障礙,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很自然的應用簡體字。
但是對於身邊的一些大陸同事就不是這樣了。
教育水準較高的,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閱讀繁體字,
而且有不少人也認為繁體字的字體較為穩重、美觀,
但是要他們寫出繁體字,那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
也正因為這樣,多數人有時看到我一筆一劃的寫字時,
還會很好奇的問我,「寫那麼複雜,費時又費事」,
其實我是很想告訴他們,中國五千年可以驕傲的東西很多,
但是到現在還值得驕傲的並沒有多少。
文字,是一個身為中國人可以驕傲之處,
如果連這點榮耀都捨棄掉了的話,忝為中國人。

提到文字,就會聯想到六書。
說到六書,關連出來的記憶就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六書指的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轉注、假借。
禮樂射馭書數是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是六經,
很多人都背過,而且大多數都會記到混亂...

有時在跟同事曉以大義的時候,蠻意外他們對這些瞭解的缺乏,
而對於傳統的台灣教育體制會要求這些也會讓他們感覺很新鮮。
在學習古文方面,經常聽到「你們也要念古文書?」這樣的問題,
這時候,曾經令我痛苦萬分的前出師表和岳陽樓記就派上用場了,
那怕就是只有前面一兩段,從他們的反應可以得到不小的成就感...

其實在這當中,讓我體會最大的應該是一種悲哀。
或許是因為所在環境,也或許這本來就是大勢所趨,
許多傳統的思維、文化不再被重視,另類的、異類的卻大行其道,
這情況在台灣特別明顯:前有注音文,後有火星文,
現在則是童話入典、成語無用...

中國人啊中國人,數千年的祖產正在一點一滴的流失啊...

個人其實是很討厭吊書袋,但是偶一為之應該也不為過吧?

0 人回應: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