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震災發生的第三天,公司發動募捐,在當時的公告當中,有主管在上面批註「請各位發揮愛心,盡個人的一份心力」,
第二行:「我捐獻RMB1000.-」,後面就是這個主管的署名。當時我就隱約的感受到不對勁,覺得這樣的作法稍有不妥。
災後第七天,我的預感成真。
在通知各單位配合下午兩點二十八分默哀三分鐘後不久,上面集合相關人員宣布相關新措施,
也同時讓我對這樣的政策和作法徹底不屑:
由於過去幾天的募款,高層認為員工的參與度不夠,捐款的金額太少,
無法表現對災區的支持和向心,因此要求各單位建立捐款人名冊,改為記名捐款。
整個令人囧到底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當初就規定「一日捐」或是「幾日捐」甚至是認捐扣薪得了,
何必讓部分的人捐獻部分之後,再來搞這一套?之前捐的要不要自己去登記?
再者,記名的方式是要表達什麼?捐得多就是比較有愛心、多支持嗎?
我的一百塊可能是他三天的薪水,五十塊錢也許就是他這個月最後剩下的生活費,
記名字藉此來增加對「愛心」的壓力,究竟是真的為了「愛心」,還是「面子」?
這種有競爭意味的愛心到後來多少都會變質。
一分的善心可以發揮十分、百分的行動力;百分的善心也可能被物化成微不足道的雞肋。
這幾天網路上開始出現各企業捐款的排行,也出現「因為XX捐款少,所以大家抵制XX」這樣的聲音,
或是「XXX救難隊救出XX人,OOO救難隊救出OO人,所以XX比OO對災區更有貢獻」等等的,
如果愛心和貢獻到最後變成這些網路閒人的嘴泡,個人認為這些言論才更需要抵制。
非官方的統計,災後第一時間,成都地區的計程車有七成已經連夜趕到第一線災區協助運送人員及物資,
這些無法統計及量化的付出,每位司機都是響噹噹的無名英雄!
2008年5月19日
變質的愛心?數字會說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人回應:
張貼留言